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,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。前不久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》。对此,各地各部门要聚焦目标任务,把握重点要求,压实管护责任,端稳端牢中国饭碗。
在聚焦目标中把握建设要求。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,既有近期目标,也有远景目标,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,聚焦聚力,把握节奏要求,从建设布局,到建设标准,再到建设内容等,进行细化安排,确保实施方案落实落地。要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空间布局和时序安排,优先在重点地区及粮食产量高和增产潜力大地区开展建设,明确高标准农田限制建设和禁止建设区域。要制定分区分类建设指南,推动各地因地制宜落实建设任务。要以“一平”“两通”“三提升”为基本标准,合理确定不同区域、不同类型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投入标准。针对不同的区域和类型,形成层次分明、上下衔接、务实管用的标准体系。要把握建设重点,新建项目优先开展基础建设,着力提高农田保水保土保肥能力、抵御旱涝灾害能力、机械化耕作便捷水平;改造提升项目按照缺什么、补什么原则,补齐田间设施短板弱项。
在提质增效中规范建设管理。建设高标准农田,既要重视建设,也要重视管理,更要确保建设质量和建设成效。从规范项目实施,到加强资金监管,再到严格竣工验收等,要加强全流程管理、全方位监管。要规范项目建设程序,落实工程质量管理属地责任。要加强资金日常监管、预警监控、专项核查,实现专账监管、专账调拨、专账清算。要严格验收环节质量控制,落实县级初验、市级验收、省级抽验程序。要压实责任,从中央层面到省级政府,从市地级政府,到县政府等,要层层压实责任,既要立足自身实际,抓好主要工作,确保建设质量与建设成效,也要注重统筹协调,不能“踢皮球”推责任,而是要落实各自的主体责任,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提质增效。各地各部门要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全过程全流程进行监督规范,把责任压力传导到各个环节与细节,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。
在政策协同中汇聚管护合力。逐步把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,涉及永久基本农田补划调整、水资源配套、资金投入等方面政策协同。简而言之,各地各部门要更加注重政策集成,不能只是把高标准农田建成了事,而是要更加注重管护与作用发挥,让高标准农田生产出更多优质中国粮。对资源禀赋好、生产潜能大、不在永久基本农田范围内耕地上建成的高标准农田,按要求及时划为永久基本农田。对不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立项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,暂缓开展建设。要统筹实施高标准农田和灌区建设,科学有序推进不同类型水源工程建设,加快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现代化改造等,提升农田灌溉排涝能力。要健全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运营管护多元化投入机制。在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,通过多元化投入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路径,要发挥地方财政资金引导作用,多渠道筹措运营管护经费。(张若麟)